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部门首页  机构简介  规章制度  本科招生  培养方案  教务指南  党务专栏  工会工作  他山之石  意见箱  耕读教育 
 
  规章制度  
 
 国家政策法规 
 综合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 
 
  综合管理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规章制度 > 综合管理 > 正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关于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2010年10月13日 00:00      浏览: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关于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仲教字[2008]43号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实施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基本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优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课程建设成效突出,专业特色比较鲜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进入同类院校先进行列。

二、主要项目与建设内容

(一)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工程——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的转变。

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启动的本科质量工程,突出强调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着力改革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彻底改变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要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办学适应市场化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设计和自我探索的空间。只有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吃苦、能干事、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依据“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明确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的思路,不断完善“一条主线、三个层次”,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条主线而展开;要根据基础、专业、综合三个层次,科学合理安排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环节,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循序渐进、四年不断线。

加大投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制定激励政策,调动教学单位、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建设一大批适应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每年重点建设好5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到2011年,重点建设好20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同时,建设好2个校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50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力争建成1个省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支持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探索,乐于创新。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社会实践和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成分和应用价值。每年重点建设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到2011年力争建成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逐步使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实践课程学分达到总学分的15%以上,理工类专业达到总学分的25%以上。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密切专业发展与产业及相关行业的联系,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重视社会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动力,促使教师自觉加大教学精力投入,引导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建设是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对于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领带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

通过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发挥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团队集体备课制度和互相听课观摩教学制度,培养提高青年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职业技能,促进青年教师立足教学岗位,尽快成长。充分发挥优秀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的整体优势,支持团队带头人整合人员力量,调动团队积极性,攻克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和焦点问题,在教学改革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主要工作的有关规定,把教授、副教授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受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受聘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上课,不得续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落实教师教学工作责任制,不断强化对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在教师职称评聘等工作中,把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作为基本条件,通过强有力的措施,真正使教学指标逐渐由软变硬,促使教师自觉加大本科教学的精力投入。

按照“人员结构合理、整体水平高、教学质量好、教学研究成果突出”等遴选条件,重点建设15个校级教学团队,到2011年,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与此相对应,力争到2011年培育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教学名师和20名校级教学名师。

(三)课程建设工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课程体系和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依据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课要突出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的职能,强化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适当压缩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的非重点内容,增设适应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课程,努力解决“学了的用不上,有用的没有学”的学用脱节的现象。

按照“重点建设、保证质量、注重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大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等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以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精品课程要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合理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与管理,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构建一体化设计、多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系列化教材和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的改革与研究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2011年,重点建设30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力争建成8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四)特色专业构建工程——以凝练、构建办学特色为统领,促进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在构建、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中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独特优质风貌,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特色专业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学校要提升竞争优势,必须以特色取胜,构建特色专业是我校培育专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

继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按照“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思路,在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调整的前提下,遵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遴选特色专业,投入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打造学校专业建设的制高点,发挥其带头和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争取更多的专业进入省级特色专业行列,逐渐扩大这些专业在省内外的影响力,进而创造条件及早实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突破。

到2011年,学校将重点建设15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与10个校级示范专业,力争建成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示范专业与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力争将我校建成省级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院校。

三、组织管理与条件保障

(一)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学校各级领导及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教学工作、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意义,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提高教育质量、为教学服务作为评价和衡量本单位工作的重要依据,真正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学校各教学单位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各项工作,要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不断推进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开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切实落实各级领导要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制度与调研制度,深入了解教学工作情况,积极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学校成立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质量工程的总体规划、实施进度、质量监控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其它重大问题。四项教学质量工程是推进我校新时期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总抓手,学校各级领导要按照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中心工作的要求,通过深入教学第一线、联系教学单位、接待师生来访、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对实施质量工程的领导和具体指导。各职能部门要把服务教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教学质量是考核教学单位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和强有力的奖惩措施,调动全校师生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二)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稳步前进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在逐步加强与改善教师教学条件和学生学习条件的基础上,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每年用于教学和学生学习资源建设的生均经费要保证逐年提高;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学费总收入的30%,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维修、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开支;逐步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状况。

学校对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等方面获得国家、省级立项与奖励的项目,按照1:1比例配套经费拨款建设,其奖励力度与重点学科建设一致。同时,学校制订和颁布四项质量工程建设评审细则,从制度上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稳步前进。

(三)严格建设资金管理与绩效考核,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质量工程由学校拨专款作为专项支持,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具体负责经费的使用。

实行“滚动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建设经费分期划拨,立项当年拨付50%;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各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其结果作为后续资金拨付依据。中期检查不合格,或无故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学校将减少或停止拨款,并视具体情况取消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完成后,由教务处会同评审专家组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和绩效考核。中期检查及项目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负责人在三年内不得申报质量工程项目及教学成果奖。

(四)加强教学评估,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教学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学校、院(系、部)两级教学评估制度,完善以院(系、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主的综合性评估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教材质量评估等专项评估;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社会信息反馈制度等建立起教学监控系统,逐步建立起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广东省教育厅
中国·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务部(招生办公室) 办公地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德新楼4楼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