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医学
1. 专业定位:水生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将结合广东省及华南地区地域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利用广州一线城市的招生优势,结合丰富的行业社会资源,打造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特色,培养水生动物医学方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在水生动物病原与病理研究、免疫与病害防控、健康用药与渔药的研制以及生态防治理论与技术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毕业生能适应我国水产行业发展的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水产养殖领域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水生动物病原学、病理学、药物学、免疫学和疾病诊断学等方面知识,具有水生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和健康养殖等方面能力,了解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先进技术、前沿研究,培养能够在水产养殖、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或化学医药等行业从事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检验检疫、渔药开发等生产、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3. 培养规格:学制四年,最低毕业学时2964学时,最低毕业学分166学分,授予农学学士学位。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满足科技文献阅读和写作需要。同时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术。2)具有水生经济动物生理、生化、水产健康养殖、遗传育种、饲料营养、水生动物资源与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3)具备水生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防控等专业能力,具有水生动物防疫检验、动物性无公害食品生产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能力,较为系统地掌握水生动物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水产科技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4)具备从事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科研创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和试验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4.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组成。核心课程包括普通动物学、鱼类学、水生动物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水生生物学与生物饵料培养、水环境化学、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水生动物疾病诊断学、水生动物病理学、水产动物药物与药理学、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综合性大实验、校企联合开设课程、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
5. 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 人,其中正高级3 名,副高级16名,具有博士学位23人,占比达100%, 45岁以下19人,占比达82.6%;拥有“广东省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仲恺领军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和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各类人才。该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是一支人员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6. 教学条件:学院拥有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实验室总面积超过1000 m2,仪器数量共计443件,总价值900余万元,能有效保证各专业课实验的开展。建设了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广东省水环境与水产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水产动物疫病监测与综合防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广州市水产病害与水禽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饲料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平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健康养殖创新研究院、广东罗非鱼(茂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多个科研平台,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及人才培养为一体。学院通过产学研合作,已与多家渔业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合作关系,包括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企业等。为保障申报专业顺利开展,仍需加强专业及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教学仪器设备,满足专业教学中各课程实验的需要,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功能实验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满足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结合广东省的渔业资源优势,开辟新实习基地,切实做好产学研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