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部门首页  机构简介  规章制度  本科招生  培养方案  教务指南  党务专栏  工会工作  他山之石  意见箱  耕读教育 
 
   
 
 本科专业解读白皮书 
 教学团队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2024年省高职教改项目验收工作专栏 
 
  本科专业解读白皮书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质量工程 > 本科专业解读... > 本科专业解读... > 正文
 
机械电子工程
2021年12月31日 20:11      浏览:

机械电子工程

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本专业为面向全国、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机电产业发展特点及人才需求状况,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素质高、能力强,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强调现代控制技术、方法与传统机械理论的结合,突出工业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的方向特色,使学生具备将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技能,受到现代机电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够在机械、电子、机器人、化工、能源等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机械控制和自动化等领域产品和项目的规划、设计、制造、管理、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目标1:(素养要求)具备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和跨文化交流的综合素养;

目标2:(知识要求)系统地掌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并具有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不断拓展、 提升知识的能力;

目标3:(能力要求)掌握基本的实验实践技能,具备胜任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能够分析、解决与专业岗位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

目标4:(合作服务)能够与业界同行、客户、 同事进行有效沟通,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运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工作;

目标5:(人才层次)在制造、电力、水利、化工、能源、农产品加工、教育教学等行业具备良好的职业竞争力,发展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培养规格

1)学制学分。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最低毕业学分159分,最低毕业学时3654学时。

2)知识要求

知识要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专业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编程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电系统设计、传感与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现代机电工程师的训练,具备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设备控制及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能力要求

² 知识应用能力: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工厂自动化和机器人应用中所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以及识别、表达、分析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² 现代技术应用能力: 学习并能熟练掌握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处理工具, 利用科学技术等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同时能够理解这些现代工具的局限性。

² 技术开发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设计出满足要求的系统、部件及生产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² 工程与社会素质: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机电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法律、法规意识,能够全面分析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应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² 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²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学术写作能力。

4)素质要求

²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² 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² 具有争取的法律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² 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

²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² 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4、课程体系

4.1课程结构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四个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程平台共47学分、708学时,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共44学分7044学时,专业课程平台12学时、194学时,实践教学平台共611830学时。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形成三全育人、思政育人、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另外着重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形成面向新工科的多方向培养人才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课认知实习、机械结构与传动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机电系统课程设计、CAD/CAE集训、机械设计项目案例实训、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机械控制工程综合实验、传感与检测综合实验、机电液控制综合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机电控制综合实训、数控加工综合实训、伺服驱动综合实验、校企协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服务三农社会实践、课外创新活动等。

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和学分总体情况如表4-1所示。

4-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类别

学时

学分

理论

实践

比例(%

理论

实践

比例(%

通识课程平台

必  修

516

220

20.1

25

10

22.0

选  修

192

 

5.3

12

 

7.5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必  修

496

 

13.6

31

 

19.6

选  修

208

 

5.7

13

 

8.2

专业课程平台

必  修

64

 

1.7

4

 

2.5

选  修

128

 

3.5

8

 

5.0

小  计

 

1604

220

49.9

93

10

64.8

 

周数

(折算)学时

比例(%

学分

学分比例(%

课  内

必修

43

1290

35.3

40

25.2

选修

12

360

9.9

12

7.5

课  外

选 修

6

180

4.9

4

2.5

最低毕业学时

3654

最低毕业学分

159

4.2核心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系统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与测试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机器人技术、现代企业管理、计算机控制系统、CAD/CAM技术等。

5、师资队伍

截至202112月,本专业现有教师 12人,其中高级职称(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10人,硕士生导师 10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专任教师100%博士学位,其中南粤优秀教师1人,校级名师1人,中青年教师教学十佳教师2人,千百十校级培养对象2人,国外留学做访问学者2人。在本专业的12个教师中,男教师 8人,女教师4人,男女占比分别为 60%40%。专业的教师分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全国不同的高等院校,全体教师都具有机械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学科背景,学缘结构合理,获得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几十篇,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专业全部老师均具有高尚师德,能履行教师岗位职责,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能够服务乡村振兴与高特新技术行业;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总体上,本专业的教师具备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十四五期间,将壮大师资队伍,拟引进高层次人才5-8名,形成中青年比例合理、学科背景特色突出、双师型教师占比高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

6、教学条件

本专业所在学院拥有力学实验室、钳工实训室、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机电控制实验室、CAD/CAM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机械创新设计实训室、数控加工与控制实训室、机械制造实训室、逆向工程设计实验室10余间,总体上能够满足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本专业还拟建设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机电液控制实训室、工业控制实训室、机器人技术实训室,2020年已购买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正式版(价值20万元)软件一套针对性满足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要求。同时学院联合成立了机电工程学院众创空间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创新和创业实践的场地,并配备了相关的老师进行辅导和跟进。

目前学院和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广州瑞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广州星辰热能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华清远见培训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被列入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拥有省级机械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14年),2021年申请并立项建设《3D数字化创新设计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入选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筹建合作院校。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广东省教育厅
中国·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务部 办公地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行政楼4楼
                                    粤ICP备05008893号 Copyright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