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本专业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状况,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创新创业能力强,能有效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创新能力,具备协同设计机械部件和产品的技能,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够胜任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产品研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培养规格
(1)学制学分。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最低毕业学分167分,最低毕业学时4024学时。
(2)知识要求
目标1:掌握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机械工程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标2: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对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综合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基本能力;合格的机械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
(3)能力要求
目标1:具有机械工程实践中基本操作等各种技术、技能,具有使用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目标2: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对机械工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素质要求
目标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目标2:了解与机械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正确认识机械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目标3: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4、课程体系
4.1课程结构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四个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程平台共44学分、864学时,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共44学分704学时,专业课程平台16.5学分、264学时,实践教学平台共66.5周59.5学分。
实践教学课程包括机械零件测绘实习、金工实习、CAD/CAE综合实习、CAD/CAM综合实习、数控加工综合实习、机械制造工艺实习、机械控制综合实习、模具设计综合实习、校企协同生产实习、电工综合实验、电子综合实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工程材料综合实验、机械制图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服务三农社会实践、课外创新活动等。
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和学分总体情况如表4-1所示。
表4-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类别
|
学时
|
学分
|
理论
|
实践
|
比例(%)
|
理论
|
实践
|
比例(%)
|
通识课程平台
|
必 修
|
548
|
188
|
18
|
28
|
7
|
21
|
选 修
|
192
|
|
5
|
12
|
|
7
|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
必 修
|
400
|
|
10
|
25
|
|
15
|
选 修
|
304
|
|
8
|
19
|
|
11
|
专业课程平台
|
必 修
|
168
|
|
5
|
12.5
|
|
7.5
|
选 修
|
96
|
|
3
|
4
|
|
2.5
|
小 计
|
|
1708
|
188
|
49
|
100.5
|
7
|
64
|
实
践
教
学
平
台
|
|
周数
|
(折算)学时
|
比例(%)
|
学分
|
学分比例(%)
|
课 内
|
必修
|
40.5
|
1296
|
31
|
33.5
|
20
|
选修
|
20
|
640
|
16
|
20
|
12
|
课 外
|
必修
|
|
|
|
|
|
选修
|
6
|
192
|
4
|
6
|
4
|
最低毕业学时
|
4024
|
最低毕业学分
|
167
|
4.2核心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械制图、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与热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材料、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等。
5、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12月,本专业现有教师 8人,其中高级职称(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4人,硕士生导师 2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2人。专业的教师分别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所不同的高等院校,学缘结构合理。 专业全部老师均具有高尚师德,能履行教师岗位职责,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总体上,本专业的教师具备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6、教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各种专业教学设备,并配备3名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管理和维护,包括机械制造基础实验室,金工实习实验室、数控加工实验室等,可满足一般教学实践要求。拥有多台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制图工具、金工实习工具等。可满足实践环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