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
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本专业的设置适应广东省并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需求,其定位是为广东省培养从事能源动力特别是制冷空调技术和农业冷热源装备领域内的产品开发、制造、工程设计、安装、运行管理、营销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能从事制冷空调技术和农业冷热源装备领域内的产品开发、制造、工程设计、安装、运行管理、实验、营销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涉及物理过程的理论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掌握制冷与空调系统及相关设备的设计、运行及实验研究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制冷与空调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和技术改造。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具有在专业领域不断进步,终身学习的能力。
3培养规格
3.1学制学分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最低毕业学分164分,最低毕业学时3750学时。
3.2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热物理、机械学和自动控制等方面基础知识;
(2)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3)获得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
(4)掌握信息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以及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及项目设计的基本能力;
(6)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与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7)具有在专业领域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4课程体系
4.1课程结构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四个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程平台共47学分、928学时,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共41学分、656学时,专业课程平台21学时、336学时,实践教学平台共62周、1860学时。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和学分总体情况如表4-1所示。
表4-1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类别
|
学时
|
学分
|
理论
|
实践
|
比例(%)
|
理论
|
实践
|
比例(%)
|
通识课程平台
|
必 修
|
516
|
220
|
19.6
|
27.2
|
7.8
|
21.3
|
选 修
|
192
|
|
5.1
|
12
|
|
7.3
|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
必 修
|
500
|
36
|
14.3
|
33.5
|
|
20.4
|
选 修
|
120
|
|
3.2
|
7.5
|
|
4.6
|
专业课程平台
|
必 修
|
166
|
18
|
4.9
|
10.5
|
1
|
7.0
|
选 修
|
152
|
|
4.1
|
9.5
|
|
5.8
|
小 计
|
|
1646
|
274
|
51.2
|
100.2
|
8.8
|
66.5
|
实
践
教
学
平
台
|
|
周数
|
(折算)学时
|
比例(%)
|
学分
|
学分比例(%)
|
课 内
|
必修
|
24
|
720
|
19.2
|
24
|
14.6
|
选修
|
32
|
960
|
25.6
|
26
|
15.9
|
课 外
|
选 修
|
6
|
180
|
4.8
|
6
|
3.7
|
最低毕业学时
|
3750
|
最低毕业学分
|
164
|
4.2核心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制冷原理及设备、空气调节、热工仪表与测量技术、制冷装置自动化等。
4.2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实习、机械及工程制图实训、计算机绘图、暖通空调CAD实训、制冷空调技术实训、热工基础综合实验Ⅰ、热工基础综合实验Ⅱ、制冷空调综合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空气调节课程设计、冷库系统课程设计、制冷空调自动化课程设计、制冷技术课程设计、创新设计及实验、毕业实习、专业综合技能实习(应用型人才)或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型人才)、毕业设计(论文)、服务三农社会实践、课外创新创业实践等。
5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12月,本专业现有教师 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硕士生导师 10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能源背景6人、制冷背景7人、暖通空调背景5人。专业的教师分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中科院等所不同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学缘结构合理。教师团队获得包括2020年“第九届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1人。专业全部老师均具有高尚师德,能履行教师岗位职责,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能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近五年,专业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多项,研究经费700多万元,本专业师资雄厚,教师具备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6教学条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室下设流体实验室、热力学实验室、热工实验室、制冷装置实验室、空气调节实验室、测试与控制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800多平方米,拥有沿程阻力实验仪、雷诺实验仪、恒定总流伯努利实验仪、气体定压比热实验仪、二氧化碳PVT关系仪、绝缘材料导热系数实验台、制冷压缩机性能测试台、一机两库教学系统实验台、真空冷冻干燥装置、空气源热泵三联供机组,空气调节过程实验台、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PLC编程控制实验装置等,仪器设备总值达600多万元。此外,有校内金工实习基地1个,校外实习基地17个(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广东奥马冰箱有限公司、皇家空调设备工程(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兴南电器有限公司、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州雅坤空调自控科技有限公司等),此外,本专业与广州星辰热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实验室(企业出资100万的实验设备)。实验室及实习基地设施配套齐全,完全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
二、专业历史沿革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能动专业源自1993年起开办“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1998年起升格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3年起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080501)”专业,2013年同时成为广东省首批协同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在28年的办学历程中,本专业始终注重发挥地域和行业特色。自2011年5月起本专业连续获得立项建设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特色专业”(2011年)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015年)项目,同时系统承担省级质量工程“教学团队”(2014年)、“自主特色项目”(2014年)、“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015年)和“教学改革项目”(2012年,2014年,2015年),现已全部按期通过验收。此外,《工程热力学》为2021年度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工程力学》为广东省2020年度一流本科课程,《工程流体力学》获得广东省2020年系列在线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专业现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并于2020年获批为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学位授予权,2021年被教育部列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