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
专业定位:环境科学专业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践行“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适应广东区域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办学整体水平。
发展目标定位:综合实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环境类应用型本科专业。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东,面向基层,服务“三农”。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在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应用开发、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五年后,预期成长为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中高级管理人员或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知识, 掌握环境科学专业理论、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在环境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等从事环境监测、评价、规划、咨询、管理、教育、研究和应用开发等工作。
培养规格:本专业学制四年,最低毕业学分159,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素质教育方面
(1)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较强的现代公民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传统美德和职业道德。
(3)具有较强的口头、书面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精神。
(4)身心健康、珍爱生命,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不畏艰难,求实创新。
(5)热爱环保事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思维和批判
专业知识方面
(1)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等基础知识。
(2)掌握1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 竞争与合作能力;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具有的一定科技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
(3)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4)具备全面扎实的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
(5)掌握国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和知识产权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能力结构方面
(1)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的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创新思维、科技开发能力。
(2)具有认识环境问题、分析实际环境问题和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较强的总结、归纳、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重点掌握环境化学与监测、评价、管理、规划、污染和治理等技能。
课程体系: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应用为本,能力优先;注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实施人才分类培养,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等方向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有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核心实践教学环节有环境微生物技能训练、环境监测技能训练、生态环境野外综合实习、环境管理实习、环境规划实习、环境影响评价实习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公司企业等从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规划、管理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工作。
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层次及综合素质较高、富有朝气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名,副教授8名,讲师2名。13人具有博士学历,12人具有博士学位。雷泽湘(教授,博士)、王继增(教授,博士)、陶雪琴(教授,博士)、冯茜丹(副教授,博士,系主任)、刘雯(副教授,博士)、邓金川(副教授,博士)、邹梦遥(副教授,博士)、叶茂友(特聘副教授,博士,系副主任)、徐智敏(特聘副教授,博士)、张磊(讲师,博士)、贾爱萍(讲师,博士)、陈雪晴(特聘副教授,博士)、阿丹(仲恺青年学者,博士)。
教学条件:教学实验室总建筑面积686平方米,教学实验设备总值380万元;每学年均有60名左右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及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专业年均教学运转经费累计支出4万余元,后续还会继续增加实验经费。管理人员到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并保持着高效、低耗、整洁的运行状态,方便师生开展科研活动,保证了高质量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本专业非常重视对外实践教学合作,有稳定充足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与33家企业单位签订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个数与学生数(毕业生)比达到1:8(超过1:30)。拥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教育基地项目、环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校级项目。除了注重校外科研实习基地的建设之外,学院不断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每年成功开出8个教学实习实践课程。